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瓶颈”

 2012-07-01 12:51:39   评论   816次浏览

  导读:高考刚结束不就,现在大家对于高考的各类观点与看法正成百家争鸣之形势,但教育,追本溯源,恐怕也存在各种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正就此讲述了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瓶颈”。

 

此生离去

文/杜海燕     图/美日唯美图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基础与前提。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近年来,青年乡的乡村小学里,每年的就读人数都在减少,有的整个小学不到一百人,教师的数量也屈指可数。也许你会说这是计划生育搞的成功的结果,但却不是实质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往城市里流动的人口日益增多,有条件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城市就读。条件不好的家长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照顾,这些孩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他们占农村孩子的多数。多病年迈的老人无法照料孩子,便把他们送到民办的寄宿制学校,造成村小学学生流失加剧。生源流失严重,教师资源匮乏,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又一“瓶颈”。

2012年2月21日,笔者走进了胡老村中心小学。此时正值课间休息时间,零零星星嬉戏打闹的孩子立刻淹没在偌大的校园里。校门的右侧是一个用砖堆砌而成的小花园,除了有两棵干枯的花树外,全荒芜了。    一眼扫去,冬日的校园最扎眼的就是光秃秃的黄土地,甚至没有操场,更没有孩子们健身的体育设施,只有几棵杨树。两层的斑驳的教学楼在空旷简陋的校园内显得格外抢眼。教室是标准的三间通式很宽敞,讲台上一张讲桌上放着几只粉笔,黑板上方的墙上贴着一面国旗的画纸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幅,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多余的装饰物具,九张双人桌在教室内简单的排成三排,几乎占不到教室面积的三分之一。孩子们在教室的后面做游戏。又到其它教室,情况大体都是如此。我走到他们中间问一个小女生,“这是几年级啊?班上有多少人?”“我们是二年级,班里有十八个同学”,正在和同学玩跳皮筋的她停下来回答我。“不是的,过年前有二十个同学,过完年走了两个同学,”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急忙对我强调到。“十八个学生?走了两个?他们去哪里去了?”我愣在那里,不禁问自己。

上课铃响了,我离开教室,走进校长办公室。简陋的办公室里,一张办公桌,两张硬木沙发,一个书橱,最贵重的也就算办公桌上那台已经很旧的台式电脑了。校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见到我的到来,停下手头的工作与我交谈起来,很热情。

“刚才二年级的一个同学告诉我,春节过后有两个同学走了,他们去哪里了?”一阵寒暄后,我道出了心里的疑惑。

“唉,转到寄宿者民办学校去了。这种情况成了每次假期开学后学校的痛楚”,校长无奈的答道。

据了解,胡老村是一个人口不到两千人的小村庄,距离市区较远,村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地和农闲时打工的收入。2006年以前,村小学每班还有四十到五十个学生,而现在每班却不到二十个人,村小学日益萎缩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

在调查中得知,胡老村小学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他们和年迈的老人一起生活。身体健康好点的老人能够一日三餐给孩子做饭,照顾孩子的生活,但很多老人由于岁数大身体不好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只好把孩子送到城镇上的民办寄宿制小学。孩子在寄宿制小学,吃住在学校,一周回家一次,解决了孩子无人照料的问题。这种现象2003年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学校人数的急剧减少,每班平均人数二十四人,生源流失一半以上。周边人口少的村庄问题更严重,庙王村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只有六个学生,低年级每班的学生人数也不到十五人。为了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教育局做出了整合乡村小学的举措。庙王村、葛胡村由于生源人数太少,全部并入胡老村小学。2005年秋季招生时,胡老村小学人数增加,每班平均人数达四十五人。整合小学的举措看似解决了学校生源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却没有抓住生源流失的实质原因。2008年初学校人数又急剧减少,学校面临着日益萎缩被架空的局面。

虽然三个村庄离的距离不远,但也有一里地的距离。孩子们上午来学校、中午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回家来来回回四次必须经过胡老村的一条柏油主干道,这条路是青年乡连接外面的主干道,一天之中过往的大小车辆很多,没有红绿灯,没有人行道,孩子们每天四次穿梭在这条马路上,很危险。有一次连续下了几天雨,一辆拉砖的四轮车撞死了村里过马路的一位老人。学校不得不又在全校特别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停课三天,等雨停了以后才开始上课。一个学期后,很多孩子又转学了,学生流失现象依然继续。

“有没有考虑过安排校车送外村孩子回家?”我问校长。

“这个倒是考虑过,但是费用太高,学校承担不起”,校长摇着头坦言道。

接着,校长给我算了一笔账。一辆校车,每个月要给司机开800元工资,每天来回接送孩子四次,每个月的燃油费需要200元,一年加起来就是10000元,两个村庄两辆校车每年的费用就是20000元,学校实在是承受不住。

当我提到现在校车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时,校长苦笑道:“校车安全问题?我们现在是连用的能力都没有。如果校方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校车使用,校车安全隐患问题完全可以避免。现在孩子是每天穿梭在毫无安全保障的主干道上更没有安全可言。”为了确保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全校八个老师分成四组轮流送外村的孩子回家。这方法虽然很原始很麻烦,但至少可以降低危险,让老师家长安心。就算是这样,学生还是越来越少。

“全校六个年级只有八个老师吗?”我惊讶的问道。

“村小学共有十二名教师,其中民办教师四个,月工资500元,其他就是将近退休的老教师了,很多都是带病坚持工作的,”校长回答道。

“学校开了多少门课程?12个老师教六个年级,如何分配呢?”我不禁疑问起来。

“由于条件的限制,只开了以语文和数学为主的应试课程。体育、音乐课程成了附带课程,根本就没有英语课,所以一个老师教几门课程,带几个班成了普遍现象。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也是让同学们自由活动的。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很差,很多学校教学楼几乎只有一幢而已,站在校门口就能看到整个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电脑房,学校最先进的设备就是这台供老师查阅资料的台式电脑了。”校长苦笑着拍着手边的老电脑。

“软硬件条件的限制都是可以慢慢改变的,最让人痛心的一是: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日益萎缩。最害怕的就是每年寒暑假开学时,几乎每个班上都有学生转到寄宿制学校。老师到学生家里找学生,看到家里除了儿童和年迈的老人外,几乎没有年轻人。老人很无奈,要不是无法照顾孩子,家人是不忍心让这么小的孩子到寄宿制学校的;二是在编老师严重匮乏。年年招聘老师,年年招不到老师。民办老师也是学校在周边的村子里找的,这些老师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到了农忙的时候就会耽误课程,流动性大不稳定”,校长说道。

“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难道没有毕业生到学校吗?”我疑问道。

“村小学距离城镇距离较远,交通闭塞,各种条件很差,很少有年轻毕业生愿意到农村来的,连普通的老师都宁愿留在镇小学更别说优秀的老师了。”校长解释道。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又是偏僻农村小学教师资源匮乏,这不得不让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刚开学没几天,老师开始忙着到学生家里找那些没有来报道的孩子,这几乎成了每个学期开始时老师的必须工作。我跟着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来到村里的晨光家。晨光今年九岁了,是在三年级结束后由村小学转到寄宿制学校——东城双语小学的。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从四岁开始就一直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走到他的家里,两间低矮的红顶瓦房和一间狭小的厨房。房间里两张床,两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台24寸的康佳旧电视,再也找不到多余的东西了,可以看出祖孙俩的生活并不宽裕。

今天晨光刚好在家,看到我们的到来并没有多余的表情,依旧看电视。我与晨光的奶奶聊了起来。据了解,晨光的父母都在广州东莞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并不高,每年过年时晨光的妈妈会回来一次看他们,在家的时间不长,腊月二十八到家,正月初五就走了。晨光的爸爸几乎没有回来过。

当老师再次问道,晨光这学期能不能转回到村小学读书时,奶奶开始难过起来。她回答道,自己患有严重的风湿,全身疼起来躺在床上根本不能动,照顾不了他。在寄宿制学校吃住在学校,不管怎么样,倒是个办法。如果能照顾他,也不让他转学,毕竟在村里读书不用交钱,转学后,书费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加起来,一个学期就要交2000元左右。

当我问到晨光的父母有没有想过把孩子接到广州去上学时,奶奶摇摇头告诉我,他们的工资不高,现在两个人是吃住在厂里。经常加班,孩子接过去后,一是没时间照顾,二是还要租房子,开火做饭开销太大,一年下来攒不到钱。

我转过头问坐在旁边看电视的晨光在新学校怎么样。晨光看了我一眼,低下头,双手摆弄着上衣脚,沉默了一会,小声回答道:“我想回来。”听到这四个字,我不敢再看这个孩子的眼睛。旁边的奶奶说到,挺活泼的一个孩子自从转学后,话越来越少,现在几乎不说什么话了。我没有勇气再问他在学校的具体生活情况,更不敢点燃他从小离开父母现在又到陌生环境中内心的那根困惑的导火线。他的沉默让我感到不安和无奈。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孩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教育一直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农村小学教育发挥着根基的关键作用。国务院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自古读书须缴费,而今上学不花钞”这句话道出了亿万农民子女的心声。这项政策直接使农村1.5亿中小学受惠,改变了一些地方搭车乱收费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村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力,促进教育公平。但是今天,在我国城市中,有上亿的农民工群体,而在他们的背后有着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年轻人出去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老人无法照料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每年仍旧承担着学杂费和住宿的负担。现在农村的民办寄宿制学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商业化严重,在完全托管式管理下,再加上这些孩子年龄偏小远离父母,感到冷落,性格孤僻,不善交流,长期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叛逆、厌学等问题。在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优惠政策下,一方面是农村公办学校因生源不足、教师资源匮乏而日益萎缩,另一方面是农民依旧承担着比免除学费前更高的教育费用,这成为制约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积极配合,根据当地农村的具体情况,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农村公办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首先是,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 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有助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最大程度的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其次是,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寄宿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们的吃、住的基本问题,并对每个孩子进行食宿补贴,让孩子们真正的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的优惠。第三是,鼓励优秀老师到基层农村去,加大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老师的待遇,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给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的爱护。

作为民生之基,教育一直是我国政府倾注心力的关键领域,农村义务教育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当前下农村义务教育的新难题,希望全社会都来正视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关心农村义务教育的命运,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级人士的共同关注支持。我们不知道这条路有多长,但只要我们扎扎实实的去做,切切实实的去改变,就一定能破解钳制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瓶颈,兑现政府作出的“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承诺。

蚂蚁森林为我浇水吧!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